傳統制造業普遍應用減材制造(Subtractive Manufacturing)技術,即從一塊原材料開始,通過切割(cutting)、鉆(drilling)、銑削(milling)等機械工藝方式去除部分材料,從而獲得一個三維物體形態。
隨著技術的創新,產生了一種“自下而上”通過材料累加的制造方法-增材制造。
增材制造(Additive Manufacturing,AM)俗稱3D打印,融合了計算機輔助設計、材料加工與成型技術、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,通過軟件與數控系統將專用的金屬材料、非金屬材料以及醫用生物材料,按照擠壓、燒結、熔融、光固化、噴射等方式逐層堆積,制造出實體物品的制造技術。
鑒于增材制造設備飆升的貿易量以及技術引領性
2022版《協調制度》新增了品目8485
84.85 Machine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. 增材制造機器
同時在第八十四章新增章注十:
“For the purposes of heading 84.85, the expression “additive manufacturing”
(also referred to as 3D printing) means the formation of physical objects, based on a digital model, by the successive addition and layering, and consolidation and solidification, of material (for example, metal, plastics or ceramics)在品目84.85中,“增材制造”(也稱為3D打印)是指通過連續添加、分層、鞏固和固化材料(例如金屬、塑料或陶瓷),在數字模型的基礎上形成物體。
品目8485根據使用材料的不同
設置以下子目
8485.10 - By metal deposit使用金屬
8485.20 - By plastics or rubber deposit使用塑料或橡膠
8485.30 - By plaster, cement, ceramics or glass deposit使用石膏、水泥、陶瓷或玻璃
8485.80 - Other使用其他材料
8485.90 - Parts.零件
3D打印機在2017版《協調制度》中沒有列名,在我國的本國子目有列名84775910-三維打印機(3D打印機),同時在84775910子目注釋中,根據加工材質的不同分別歸入不同的品目中。
例如加工材質為金屬的應歸入子目8479.8190,加工材質為陶瓷的應歸入子目8474.8090,可加工多種不同材質的應歸入子目8479.8999。
品目8485的設置將使得無論使用何種材料的3D打印機
都能統一到唯一的稅目項下